网站首页 > First Design | 设计> 「城市更新」专辑 Ep. 05 | 童明:昌里园——边界重构
「城市更新」专辑 Ep. 05 | 童明:昌里园——边界重构


1.jpg

1.jpg

2.jpg
屏幕截图 2023-08-07 115346.jpg

2.jpg



童明始终关注在城市的背景中进行营造,即一种城市织造;主张通过具体而精准的建构行为,将建筑实体与城市网络、个体思考与集体意志关联在一起,以探讨在城市中如何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体现更高的文明意图。






3.jpg

昌里园灵活地将诸如公交车站候车功能在内的周边因素纳入其中 ©梓耘斋建筑

昌五小区建造于上世纪90年代,是一处高密度的居住小区,许多问题随着社会的进步逐渐显现。例如小区内部的绿地面积不宽裕、大多被充当停车空间,导致没有为社区公共活动留下空间,居民的日常休闲几乎无处可去。

昌里园作为上海昌五小区的西侧边界,以城市公共空间环境中的消极因素——围墙为设计对象,结合传统修补匠的营造策略,对围墙的形式与功能展开重构,将原本的昌五小区围墙塑造成一处富有生活气息的线型园林。

4.jpg
项目南段鸟瞰图(局部)©梓耘斋建筑

5.jpg

沿街界面 ©梓耘斋建筑


改造中根据沿街住宅楼的排列,设计出围墙内外的树木环境和街道功能,游廊的走向相应地内外凹凸,不仅与小区内部的环境形成呼应,扩展视野,同时也在为街道提供拓展性的口袋空间。这样每一处的段落空间在获得功能性价值的同时,也将小区内外的环境交织起来,在无形之中也就消解了围墙所带来的隔断感。

这使得这道围墙的修缮工程不仅仅局限于一种装饰性的美化,而是聚焦于这块城市空白地带的思考与生活场景的营造,继而使空隙地从边缘转变为中心。


6.jpg

项目鸟瞰图(由北向南)©梓耘斋建筑


项目还将园林设计中经常采用的“因借体宜、随类赋彩”策略转译到不确定因素频出的社区工作的应对中,以使昌里园的实施过程可根据居民的意见反馈进行积极调整,并灵活地将诸如公交车站候车功能在内的周边因素纳入其中,对内成为周边居民日常活动的容器,对外扮演富有园林意趣的缓冲地带。


7.jpg


8.jpg

富有园林意趣的场景 ©梓耘斋建筑


相较建立于科学家式思维方式之上的总体式设计,昌里园采用的是一种灵活、协调、有机的修补匠式的工作方式。并非“结构性”置换与表层性治理,而是“针灸式”的微更新——在解决项目困境的同时,对现有不合理的空间功能与结构体系做出调整,从而以微小操作推动整个地区的良性发展。


9.jpg

作为社区活动中心性场所的昌里园 ©田方方


10.jpg

道路与小区之间的缓冲区域 ©田方方





10.jpg

11.jpg

12.jpg


131.jpg


21.png


22.png


地址:上海市闵行区剑川路951号2号楼207室  

电话:15301727207  

圣狼(上海)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腾云建站仅向商家提供技术服务 网站地图

微信二维码

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