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曹林(博士),现任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舞台美术学会名誉会长、“曹林当代国际表演设计艺术工作室”负责人,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新中国舞台美术发展研究》首席专家。
长期从事艺术学理论、戏剧与影视学、美术学、设计学方面的教学、创作、科研工作。曾出版著作或参与主编出版物16部,发表论文30余篇,主持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0余项,主持策划国内、国际大型专业学术活动40余项。兼任中国舞台美术学会(第八、九届)会长,上海市戏剧家协会理事兼舞台美术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央戏剧学院、中国戏曲学院等院校客座教授。
曾荣获文化和旅游部记功1次、二等功1次,北京市政府颁发的教学成果二等奖2次,荣获教育部教学名师、北京市“中青年骨干教师”等荣誉称号。参与建设的“舞台设计技巧与方法”课程入选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

舞台美术:走出去与请进来
近年来,中国舞美界在拥有充分文化自信的前提下,打开一扇向外的窗户,艺术家们采取“走出去”与“请进来”两条腿走路的方式,积极开展在国际范围的高端学术交流,逐渐形成了“国际有影响力,国内有凝聚力”的学术氛围,中国舞美界整体影响力不断提升。
一方面是走出去,中国舞美人积极参与世界知名国际舞美学术活动。近几年连续参与“国际舞美组织”(OISTAT)与捷克文化部联合举办的“PQ展”,这一全世界舞美领域最高级别的展事活动,已有五十多年的历史,每四年举办一次。在2015年的捷克“PQ展”上,有十几位中国设计师的作品入选,著名设计师刘杏林和高广健还分别获得了两项金奖。中国舞美人也一直活跃在国际舞美领域的另一个权威学术活动——“世界舞台设计展”(简称WSD展),不仅作品从一开始就广受关注,而且中国舞台美术学会副会长、“国际舞美组织中国中心”主席刘杏林教授还将担任2017年7月在台北举办的“第三届WSD展”的评委。同时,美国剧场技术协会的“USITT展”,近两年也特设了一个“中国舞美教育成果展区”,在2017年3月这一届“USITT展”上,上海戏剧学院和中国戏曲学院展出学生的新作,中国舞台美术学会灯光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伊天夫教授应邀发表主题演讲。借助国际学术交流平台,中国舞美人发声,传播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播中国舞台美学设计理念;同时,虚心学习,把世界上最先进的学术成果运用到自己的创作和教育上。

《牡丹亭》剧照
舞美设计:刘杏林,图源:中国舞台美术学会
另一方面,国内相关机构也积极采取“请进来”的方式,力邀当今在国际舞台上最具影响力的设计师到国内讲学交流。比如,中国舞台美术学会所举办的,一年一度的“国际舞美大师论坛”,邀请享有国际盛名的乔治·西平、舒尔茨、罗伯特·威尔逊等戏剧舞美大师来分享创作经验,与中国著名设计师和导演同台对话。这些国际文化交流,开阔国内设计师们的国际视野,给舞台美术领域带来新气象。
大舞美:舞台之外皆舞台
随着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和日益繁荣的文化交流,以往那种单一服务于戏剧舞台、为表演而设计的舞台美术设计理念,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于社会需求。从戏剧舞台本身来看,多元化的艺术风格和更加灵活的观演关系,也要求舞台设计师们要面对更为复杂的时空变化,用不断创新创意的设计作品来适应时代的要求。当然,一些优秀的创意也在引领提高观众的审美趋势和欣赏水平。
如果把眼光放远一些,在思路上走出剧场,用“大舞美”观念审视舞台美术领域就会发现,这个已经产生了巨大变化的社会和时代向艺术家提出了新的要求,科技创新也给艺术创作理念带来了深刻变化,整体上的知识结构都需要更新。舞台美术在更广阔意义上的专业属性发生了一些变化——它已经突破了舞台的相对局限性,迈向了广阔的社会服务、走进了变化万千的大自然。比如,现在国家正在大力推进的文化创意产业、文化旅游产业、特色乡镇建设等等,处处会看到舞台美术设计者们的身影。“舞台美术”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载体之一,已经扩散到更为普及性的公共文化服务空间。
近年来,舞美领域倡导“大舞美”观念,在艺术视野上更加开阔。设计师们面对新生代观众群体,在承继传统美学体系的基础上,不断求新图变,使舞台的视听效果更加丰富。所以说,“大舞美”是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首先,从专业内部理解“大舞美”观念。在中国的传统戏曲舞台上,只是满台大白光照耀下的一座二椅,但其程式化的摆放形式,加上与演员之间的互动,形成了复杂的时空观念。这种行之有效的舞台样式,随着传统剧目的成熟而逐渐固化。到近现代,在西方镜框式舞台影响力的冲击下,传统戏曲舞台样式已经基本失去了向当代发展转化的机能。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国观众对舞美的认识就是布景、化装和道具,所谓灯光的功能基本等同于照明,不要求有多少变化,所谓音响,都归到“效果”上——模仿风声雷电等环境声音。而现在的舞美完全不一样了,从舞美自身行当划分上有所扩展。不仅原来的内容在材料更新和功能使用上更加丰富,舞台上所应用到的设计门类出现了新媒体艺术、装置艺术、复杂的舞台机械设备及众多新型材料的使用等,大大地促进了舞台美术的表现力。所以当今的设计师要广泛了解掌握新技术、新材料,不仅要在设计方案上高度契合剧目所表现的内容,为表演而设计,而且还要顾及观众的因素,充分考虑不同剧场的空间特点和观演关系。此外,在商品经济的大背景下,设计师还要关注经费预算、硬件物流等方面,还有就是在当下的数字网络化时代,各种艺术门类之间的界限也愈加模糊。比如在当代艺术的行为表演作品中就含有戏剧因素,形成“戏剧无处不在”现象,舞台美术与当代艺术观念相互影响,成为外延拓展的一部分。
其次,泛化至外部理解“大舞美”的涵义。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舞美的疆界在外延。舞美设计师的工作不再仅仅局限于传统意义上“幕后英雄”,他们的视野从戏剧舞台逐渐放宽到更广阔的社会空间领域。一些娱乐性的“秀”、文体活动、节日庆典、综合晚会、旅游演出、民俗文化活动,甚至城市环境亮化工程、特色小镇建设、创意产业规划等等,这些项目都与舞台美术设计之间具有交叉性和跨界性,都需要设计师发挥他们的创意才智。这种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是,舞台美术设计专业本身先天的素质就具备理论与实践相呼应、艺术与技术相结合、多种学科相互交融的特征,所以在文化创意方面显示出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既有想象力也有执行力,他们更善于把抽象的设计构思具体化,进而使其顺利“落地”。
因此,设计师们应该用“大舞美”观念来思考戏剧舞台,使舞美之“美”,更偏重于戏剧“美学”的整体性,而非仅仅是美术之“术”的层面。
技术与艺术:从服务到共生
我们已经处于一个“新文化创意时代”,同时,数字网络技术也已经覆盖我们所有生活角落的大背景下,社会经济和文化建设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所谓艺术和技术也在趋于高度融合的状态。在众多艺术门类当中,舞台美术是与科技联系最为紧密的艺术形式。从发展历程来看,每个时期的舞台美术都运用了当时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在戏剧本体发展相对迟缓的现代,得益于多媒体技术的进步,舞台美术迎来了蓬勃发展的好时机,也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戏剧形式的多样化发展。
然而,长期以来,中国演艺设备行业从整体上都比较被动,从研发到生产,都是根据市场的具体要求进行器材的加工,缺乏自主创新和主动开拓的意识。所以,我认为,面对日新月异的市场需求和国际竞争,我们的企业要主动出击,大力强化创新意识,要勇于探索一些引领性的新概念和新技术。这也是一个新的话题和课题。演艺设备行业的总体发展趋势,往往都是由戏剧舞台的潮流所引领的。就灯光和音响专业设备和技术而言,戏剧舞台上多元化与个性化的需求,带动相关技术和设备的应用,因此,企业要主动与艺术家们互动,广泛深入了解艺术创作基本规律,全面灵活理解艺术作品呈现形式;同时,要有一种淡化功利色彩的雄心壮志,重视创意研发,与艺术家合作,把艺术家的思想和行为纳入演艺设备创新设计当中。
“大舞美”观念下艺术与技术的逻辑关系,就是首先要发现技术本身具备的审美要素,从“技术服务于艺术”,进而发展到“艺术与技术相互融合”。

《兵者,国之大事》剧照
摄影:王昊宸,图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舞台美术是非常物质化的艺术,简陋、简单和简约具有不同层次的含义,既要呈现出简洁、干净的视觉效果,又要理性、节俭的物质投入,合理平衡科技与艺术的关系,这个话题需要舞台美术从业者持续思考。
人才教育:教学·实践同步
2012年,教育部出台了新的学科划分目录,在新设立的一级学科门类“艺术学”下设置“戏剧电影电视美术设计”,这是舞台美术专业的准确名称。在我国,中央戏剧学院、上海戏剧学院和中国戏曲学院这几所国家级的专业高校,都开设有专门的舞美设计专业。这几所高校有比较悠久的办学历史,有雄厚的教育资源和学术积累,可以说是“精英教育”。但是这几年出现了快速发展的势头,据不完全统计,进入21世纪以来,全国开设本科学历舞美专业的院校增加到四十多所,这个数字可以折射出社会对舞美人才的需求。同时,这几年报考舞台美术专业的人数也在持续上升,艺术院校的招生报名人数历来都是风向标,它昭示着专业的发展走势和社会追捧度。
舞台美术设计专业本身的先天素质就具备了理论与实践相呼应、艺术与技术相结合、多种学科相互交融的特征,所以他们在创意和实施两个方面都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既有想象力也有执行力,更善于把抽象的设计构思具体化,进而从“衬托表演”转向“为表演而设计”,最终达到“参与表演”——与戏剧舞台形成共存关系。
面对新形式下的人才培养需求,我有四点建议:一是招生方向上有所调整。将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要更多面向一些有实践工作经验的人,而不是一味地只面向高中生。二是教学过程,基础训练和专业创作应同步。自始至终都同等重视造型能力、创作方式和戏剧舞台设计的训练,使这几项训练内容同步推进。三是课程内容上优化衔接过渡。四是加强实践环节。在实施过程中也要贯穿始终才行——对学生脑、眼、手的训练要同步。
在这个令人兴奋的新文化创意时代,舞台美术在融入越来越多的科技元素的同时,要理顺技术与艺术的逻辑关系,把握好艺术与技术的节奏,形成双方的良性互动,这或许就是我对演艺设备行业未来发展的期待。

2018年12月21日 京城·寄斋
本文收录于李威、曹林、蒋伟楷 主编《新世纪中国舞台美术理论研究》,文化艺术出版社2020年6月版,为2020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新中国舞台美术发展研究”(批准号:20ZD22)阶段性成果。
 
    微信二维码
扫一扫 
        